亲,欢迎光临乐文小说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四月底,剧组进入了正式拍摄阶段。

依照杜乐导演的要求,大本营的营地换了一个全新的面貌……

不对,是全旧的面貌。

为了还原1960年的环境条件,彩色防风帐篷改成了米白色帆布帐篷,又沿着溪边利用碎石和木块搭起了临时灶房。

钢精锅子置于汽油点燃的火堆上,沸腾的水只能用来煮开清水挂面和蒸馒头。绿色的水箱横置过来,既能挡风又能放置食物,削短的粗铁管用作烟囱管排烟。

登山队员们穿的深红色鸭绒皮袄,也是道具组特意做旧过的。

不同的是,为了保证演员的安全,皮袄内部搭了好几层棉衣,背心也贴满了暖宝宝。

条件,比当年的先辈们好得多。

所有的一切,力求还原当时艰苦朴素的作风。

每顶帐篷四个人住,组成一个「结组」,四人登山时用绳索一一连接,白天互相照应,晚上共同烧水做饭,培养默契。

洛南、江元和登山向导,以及一名扮演气象专员的男人组成一个「结组」。

这也意味着,珠峰路上,他们四人将生死与共。

导演和摄影团队撤到不干扰演员的位置,以长焦镜头和无人机进行跟踪拍摄,接下来演员在营地的所有活动,都会被镜头记录下来。

“希望我们能登顶珠峰。”江元在帐篷里,给其他队员鼓劲。

洛南跟了一句,不过他说的是:“希望我们能完成拍摄。”

他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一名演员的天职。

依照剧本,整个登山团队需要进行四次适应性行军,第一次适应性行军抵达6400米处,运输汽油、氧气瓶和食物,然后返回大本营。

第二次适应性行军,上到7600米,通过北坳难关,运输物资,建立北坳营地,再返回大本营。

第三次适应性行军,上到8300米,通过「大风口」,再返回大本营休息。

第四次适应性行军,抵达8500米处,建立突击营地,最后侦查突击顶峰路线,条件成熟时争取登顶。

“出发!”

登山教练一声令下,所有登山队员按次序走进茫茫雪山。

以攀登真珠峰的形式拍摄珠峰纪录片,从这一刻起,历史的记载中多了一行勇敢者的名字。

一串串脚印,向着顶峰进发。

“你觉得珠峰像什么?”路途中,登山向导提了一个问题。

与他同队的,是三名没有登顶经验的新人,他试图聊几句,缓和一下氛围。

“像个娘们,等着咱们上!”扮演气象专员的演员说道。

他的外表虽然是个知识分子,文质彬彬,但扮演者却是个粗汉子,说话做事充满野性。

江元抬头看了一眼,正巧见到日照金山的壮丽景象,阳光给珠峰向阳的一面镀上金光,璀璨夺目,光华四射。

他想了想说:“像一块金牌,只要我登了顶,那这一次等于是我赢了。”

洛南问道:“你赢了谁?”

“我爸!”

江元像是报复般,用力地吐出这两个字,又呼出一口热气。

“出发前我跟他打赌,只要我登上珠峰,就可以赢得半年自由潇洒的日子。等爬完珠峰,我还要去挪威和芬兰玩一圈!”

登山向导又看向洛南:“你呢?”

洛南沉思片刻,说道:“死亡。”

“啥?”气象专员没听懂,“你说的是嘛玩意?”

洛南解释道:“我听说珠峰代表了「死亡」两个字,我攀登珠峰,不为别的,只想去看看死亡尽头有什么。”

气象专员摇着脑袋:“读书读傻了吧?说话都文绉绉的。”

江元定定地望着洛南,不知在想什么。

登山向导也不说话了,专心迈动步伐。

他们正在穿越5300米的东绒布冰川,黄褐色的岩壁之上,整齐地排列着冰蓝色的冰晶,形状像极了巍峨雪山的缩小版。

岩壁与冰川有明显的分界线,两者的颜色拼贴在一起,总有一种违和感,像是有人给巧克力上浇了一层奶油冰激凌。

穿过覆有薄雪的石子路,登山靴踩进厚厚的积雪里,小队的行进速度渐渐慢了下来,不过仍算得心应手。

再来到北坳关口时,江元的心态也产生了些许变化。

他小心翼翼地穿进冰胡同里,在落差最低的位置打好钢锥,等登山向导架好云梯,一点点爬了上去。

通过北坳,抵达7007米的北坳顶端,从这一道关口开始,珠峰的考验才真正开始。

第一次和第二次适应性行军,淘汰了将近一半以上的登山队员,其中有不少是从藏区当地挑来的龙套演员,他们体质特殊,短短训练几天就能轻松抵达北坳。

然而再往上爬,暴风雪也变得强烈起来,7400米到7500米之间,是登顶珠峰的第二道难关——大风口。

因为风的「狭管效应」,风速常年在8到9级不等,最大可达12级。

所谓狭管效应,指的是风从开阔地带挤入狭窄空间时,气流被收紧从而导致风速加快。

而8级风速已经接近20米每秒了,寒风直面扑来,连呼吸都要夺走。

洛南把脑袋埋在衣领之间,借机喘了两口气,再一抬头,登山向导已经试图通过大风口了。

据说当年的登山队员,在通过大风口时,冻伤的耳朵、鼻子、手指脚趾数不胜数。

糟糕的事情如今再次重演。

扮演气象专员的演员产生了强烈的高山反应,并且伴随着急性胆囊炎,吃了药之后仍然呕吐不止,吐出来的都是绿色的胆汁。

一回头,后面的小组都看不到了。

此时,他们是位置最高的小组。

洛南提出下撤,由他背着气象专员,全员回到大本营。

巧合的是,由于气象专员的退出,宋仑等到了自己上场的机会。

他从营地运输队员变成了登山突击队员,同时兼任摄影记者。

“洛前辈,我终于做到了!”宋仑喜滋滋地向洛南邀功。

“祝贺你。”洛南为他感到高兴。

气象专员以及其他一批身体不适的演员被送往山下医院,大本营的帐篷渐渐空了出来。

吹动经幡的风也略显寂寥。

此情此景,竟和当年的历史不谋而合。

由于本月底的登山窗口期已过,第四次行军暂被搁置。

导演通知下来,下一个窗口期在五月初。

这也意味着,五月初期,他们即将踏上最后一次登山之旅,也是登顶之路。

所有人好整以暇,等待着命运的那一声呼唤。

五月初,呼唤如期而至。

“ActIoN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