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乐文小说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朱元璋感叹完时光如梭,皇孙已经长大的感想之后,就来到张三丰面前说道:“张道长免礼,道长教皇长孙十多年,劳苦功高,咱赐道长为大天师。”

张三丰闻言,行了一个道教稽首礼,说道:“贫道谢过陛下。”

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,转身来到道衍和尚面前,开口说道:“你就是姚广孝?”

道衍闻言,面无表情行了一个佛礼,回答道:“贫僧正是姚广孝,法号道衍,贫僧见过陛下。”

朱元璋点了点头,不再言语。朱雄英见场面有些怪异,赶紧开口建议道:“皇爷爷,皇祖母,这时间也不早了,正是用午膳的时候,不妨先去用膳吧。”

朱雄英自然发现了自己皇爷爷前后的对比,看来皇爷爷是有些不放心这道衍和尚啊。

朱元璋见自己的大孙说话,很是满意地点了点头,面露喜色地说道:“好,咱肚子也饿了,正好也再尝尝这民间的吃食。”

说完,朱元璋、皇后马氏在朱雄英的带领下,来到宅院的餐厅处。

餐厅处,只见三张大圆桌按照一字型摆放着,而大圆桌上则放着后世才有的转盘。朱元璋一眼就看到了这个东西,很是好奇的询问道:“大孙,这是何物啊?”

朱雄英面露笑容的解释道:“皇爷爷,这是孙儿命工匠打造的转盘,是放菜品用的。孙儿念仪鸾司的将士们为孙儿出生入死,导致其伤残,行动不便下,用这转盘能更好的夹菜。”

朱元璋闻言,也不怪罪朱雄英如此做,而是对着一旁的蒋瓛说道:“蒋瓛,咱的大孙对你们不薄,你们要更加地听咱大孙的话,知道了吗!”

一旁的蒋瓛赶紧回答道:“卑职谨遵皇爷旨意。”

朱元璋点了点头,遂开口说道:“嗯,都坐下吧。”说完,朱元璋第一个落座,皇后马氏、朱雄英、张三丰、道衍依次落座。

不多时,十几道饭菜一一送了上来,朱元璋开口说道:“都别看着了,动筷吧。大孙,你也赶紧吃吧,多吃点。”

一旁的皇后马氏也是开口说道:“雄英,你这在外两年了,一定吃不好,你看你瘦的,得多吃点。”

朱雄英闻言,有些错愕,自己这两年可是好吃好喝着呢,怎么还瘦了?自己一百斤的体重刚刚好啊。

但朱雄英心里还是很感动的,自己一个鸠占鹊巢之人,还能感受到这一世亲人的关怀,实乃是一件幸福的事情。

朱雄英语气有些哽咽的回答:“孙儿,孙儿,孙儿知道了,孙儿这就吃。”

说完,朱雄英就和朱元璋很是愉快的用完午膳。

……

饭后,朱元璋在大厅里喝着茶,在喝了几口后,朱元璋突然说道:“大孙,你说胡惟庸下狱之后,咱要怎么处置他?”

朱元璋想起昨日的打算,想要考考朱雄英对于政务的处理能力,毕竟十多年了,这孩子在其它方面可以说是可以了,但是这政务上嘛,就要看看到底如何,他也可以在此方面上教导朱雄英一二。

在朱元璋直言不讳说出这句话之后,朱雄英、道衍和尚都闻言一惊,在朱雄英看来,自己的皇爷爷酷似是想要考校自己对于朝廷政事上的看法;而在道衍和尚看来,这洪武皇帝朱元璋,看来是想要把这沿袭千年的丞相制度给罢黜了啊。

朱雄英心里思考一下后,缓缓开口说道:“皇爷爷,孙儿愚钝,若说出一些不合理的地方,还请皇爷爷指正。”

皇后马氏、张三丰望着朱雄英说出来的话语,很是欣慰,皇帝有意考校朱雄英在政务上的看法,就是说明朱雄英接下来要着重政务了。

在皇后马氏看来,自己的大孙这些年来在张道长的教导下,心怀天下百姓,身体康健,日后一定能当一位仁君。而后,又在道祖的授意下,游历天下,品百姓之苦,日后继位的话,其功绩也是会不差的。

而在张三丰看来,这徒儿在武功这方面已经没有问题了,在性格上也是可圈可点,那么接下来就要着重于政务上。只要政务上在进行深造的话,其日后的功绩,绝对远迈汉唐,成就千古帝王之伟业。

朱元璋抚了抚自己有些苍白的胡须,微笑着对朱雄英说道:“大孙,你尽管说出来,是对是错,咱都不怪你。”

待朱元璋说完,张三丰和道衍和尚很是识相的起身开口说道:“贫道、贫僧,告退。”

在张三丰、道衍和尚看来,这个考题就是皇权与相权的处理,而这种事情却不是他们作为方外之人可以去掺和的,故而他们很是识相,不想掺和这件事。

只不过嘛,道衍是不是自己识相告退,还是无可奈何告退,只有他心里知道了。

朱元璋点了点头,这件事情确实不能让外人知道,张三丰虽然贵为皇长孙的师父,但此事毕竟是天家之事,朝廷隐晦之事,他是不能听的,而这道衍和尚自然是更不能听到。

待两人离开,在场就剩朱元璋、皇后马氏和朱雄英三人的时候,朱雄英这才缓缓开口说道:“皇爷爷,在孙儿看来,胡惟庸一案,其本质乃是皇权与相权之争。”

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,大孙能看得懂事情的本质,说明本事还是有的,但是嘛,光看透本质还是不够。

朱雄英接着说道:“皇权,乃至高无上,无法被超越之权利。相,乃辅佐之意,一国百官之长,最高行政之官职也。

自古以来,皇权与相权之争,可谓是数无胜数。再数相权之害,秦之赵高、汉之董卓,唐之杨国忠,宋之蔡京、秦桧。”

朱雄英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皇爷爷,今胡惟庸伏诛,这丞相制度断不可再由大臣继续担任。”

朱元璋点了点头,他实在想不到自己的大孙也有罢黜丞相制度的想法,只不过嘛,他哪里知道朱雄英或者说朱晟远正是因为知道了历史进程,故而才如此言说。

朱元璋内心虽然很是赞同自己大孙的想法,但他还想继续考校朱雄英的政务能力,故而询问道:“大孙,这丞相制度沿袭千年,想必也是有可用之处,比如汉之萧何、唐之长孙,无不是辅佐明君的一代名臣,岂能说罢黜就罢黜的。”

朱雄英闻言有些诧异,这老朱不按套路出牌啊,这罢黜丞相制度本就是您老做出来的事情,怎么听着还不乐意罢黜了呢?系统说原本的历史进程已经发生了改变,但是这改变也忒大了吧?

不行,这丞相制度对于封建王朝来说,弊大于利。即使历史已经发生了改变,但是日后自己做了大明的皇帝,还是会罢黜了这个丞相制度的。

既然是这样的话,自己还不如趁早建议皇爷爷罢黜了这个丞相制度,省得自己日后还要大费周章的去弄掉丞相这个官职。

“皇爷爷,虽说汉之萧何,唐之长孙无忌确实是一代贤臣,也辅佐君王成就伟业。但这相权终究影响到了皇权。孙儿阅览我华夏之古籍,我华夏之帝王无疑都在渐渐的加强皇权,削弱相权。”

皇后马氏静静地看着朱元璋与朱雄英的对谈,而朱元璋在朱雄英的提醒下,也才想起来,纵观华夏古今,历代君王无疑都在加强中央集权,乃至皇权之权利。

秦收诸侯国之权,设郡县制度。汉虽大封王侯,但一纸推恩令,又导致地方诸侯失去了实力。再看隋唐,一个科举制度,收拢门阀权利,加强了中央集权。

至于那弱宋,虽有太多的不堪,但也弄出了个重文轻武之策。还有这暴元,行省制度,自己还改了一下,采用布政使司来管理地方,加强中央集权,强化皇权。

朱元璋缓缓开口:“大孙,还有吗?还有的话,那就继续说。”

朱雄英闻言心中虽是一阵无语,但还是继续思考起来。这皇权与相权,说到底就是野心与野心之间,权利与权利之间的争夺。皇权在封建王朝来说是至高无上,能决定一国走向,一人乃至数万人生死的权利。

而这相权,在设计之初。本就是辅佐君王的工具罢了。但人啊,毕竟是一个复杂感情的生物,权利越大,那野心也就越大,总会怀着不该有的心思,想要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。

丞相之害,史书上可谓是记载得确确实实的。那么丞相制度可以说是绝不能再存在的制度,唯一的问题就是该用什么制度来替代它,毕竟朝廷政务那么多,皇帝一人又怎么可能能处理得了如此繁重的政务?

“皇爷爷,请容孙儿大不敬之罪。在孙儿看来,前有秦之赵高,今有胡惟庸一案,难保日后还有丞相欲谋不轨之事。”说完,朱雄英起身欲要跪下认错。

朱元璋眼尖,立马抚住了朱雄英要跪下的身子。开口说道:“大孙言之有理,又干嘛要认错呢?在皇爷爷看来,这丞相制度当真留不得了,只是没了这丞相进行辅佐,那么朝廷这么多的政务。又该如何解决呢。”

对于朱元璋来说,他之所以在对丞相制度是否罢黜这件事情上还有些犹豫不决,就是因为如此。胡惟庸案还没爆发之前,朝廷政务就需要皇帝、太子、丞相协同六部一同处理,现在这丞相若是罢黜的话,原本丞相身上的政务就要加在皇帝、太子的身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