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,欢迎光临乐文小说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如果只关注大明内部,会觉得西方国家的故事如天方夜谭。

但世界是一个整体,西方的发展和变动,同样会影响到华夏。

尤其是,大明有远洋扩张之心,必然会跟这些国家产生冲突。

朱翊钧忽略掉朱翊镠走调的小曲,思考英格兰的争斗…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,绝不是因为八卦。

虽然说,这个英格兰的王室很离奇,伊丽莎白女王之前,是姐姐玛丽女王,人称“血腥玛丽”,再之前是在位十三天(也有说九天),年仅十七岁就被砍头的简·格雷……

“在英格兰,当王后的风险高,当女王的风险也高啊!”朱翊镠老气横秋地叹气,总结:“她们不会投胎。”

要说投胎,还得是我们大明潞王!

朱翊钧听完来龙去脉,沉吟道:“听起来,英格兰的离谱动乱,跟什么新教和天主教的纷争有关。其核心,就是新教想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。”

珣珣说要在西方国家挑起动乱,让极端教派无暇顾及大明和倭国。

现在看来,想要挑起西方国家之间的斗争,并不会太难。

朱翊镠笑眯眯地说:“哥哥会让我去出使的对不对?我去看热闹,回来给你讲故事。”

皇兄只去过倭国,他要去更远的地方。

朱翊钧淡淡笑道:“你在宗室科举中考头名,我就让你去。”

“我也要考?”朱翊镠震惊。

现在是重启宗室科举,但对此重视的都是俸禄低的底层宗室,以此多一条出路。

朱翊镠想自己是堂堂亲王,就藩的时候,想必父皇不会亏待他,何必跟底层宗室竞争?

“你也要考。”朱翊钧严肃地说,“你要做晏家的学生,就不能丢晏家的脸。”

朱翊镠:……哥哥这语气,好像他是晏家人似的。

“考就考!到时候我是皇子中的状元、状元中的皇子,哥哥可不要嫉妒。”朱翊镠昂首挺胸。

他就算对自己没信心,也要对晏家有信心。

众所周知,晏文瑄有特殊科举备考技巧。

朱翊钧笑着意味深长,头悬梁锥刺股,你值得拥有。

……

待百官送完贺表,又经过一场隆重的朝会之后,献俘大典的余波渐渐平息。

京城中的百姓议论起另一件新鲜事。

《明报》开始连载一个故事:

台州有个姓方的大少爷,祖上阔过的。方少爷不务正业欠下一屁股债,跑路到一艘海船上。谁知这艘海船在海上偏移方向,一路到了一个新大陆,这里遍地是金子,方少爷满载着金子回国。

之后,方少爷浪子过头,成立一支船队,在宁波市舶司挂上名,领了船引出海,再次前往金山……

故事编得有人物有地点,又是官方报纸刊载,许多人都信了。

茶楼里,有人煞有介事地说:“台州方家?若我没有猜错,这位方公子,应该就是方国珍之后。”

方国珍可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啊!

元朝末年方国珍首义反元,比刘福通、徐寿辉等起义早两三年,比郭子兴起义早四年。

而方国珍还是一个大海盗,在海上聚集数千人,抢劫过往船只,阻塞海路。

最关键的是,方国珍在朱元璋和元朝廷之间反复横跳,最后还在朱元璋手下活到寿终正寝。

与其说是一个奇迹,不如说朱元璋当时还要用他背后的海上势力,不能杀他。

但在大明皇权稳固之后,方国珍的家族还是渐渐沉寂。

其他人恍然大悟,难怪方少爷的家世听着耳熟!方家后人出海淘金很合理!

“我也想去淘金啊?这个遍布金子的大陆到底在哪里?”有人做起白日梦。

“皇上派太子去主持威远号下海仪式,就是想远洋,运回源源不断的金子。虽然已有了倭国的金山银山,但谁也不会嫌金子多啊!”

众人都说,有这种好事当然不能错过。

金子太多购买力下降?

那就去跟其他国家的人交易,总好过被西洋人抢占了,来换我们的东西。

之前还有一些人反对下西洋,提出一大堆理由,还说此事不吉:君不见,英宗皇帝重启下西洋计划,结果如何?

这种威胁,在对金子的狂热面前,显得苍白无力。

……

隆庆皇帝单独召见晏珣时,面前也摆着一份报纸。

“用报纸的方式引导舆论,总比读书人凑在一起妄议朝政、乱说话要好。不加以引导,读书人就时时可议、事事可议,难以控制。”

皇帝笑着说:“现在他们以为自己在议论朝政,却不知道自己议论的,正是朝廷希望他们说的。”

张居正想禁止书院,是为了统一思想。

可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,读书人的嘴是封不住的。

到时候只会起到反作用,导致朝廷的公信力下降。

“皇上英明,臣只想到办报纸,让这些名士有活干,省得他们无事生非,并没有想那么多。”晏珣恭维。

皇帝说:“你夸朕英明,也是在夸自己啊,这是你提出来的建议。几次利用报纸引导舆论之后,连太岳都夸这是一个好方法。”

“臣听说,舆论的阵地,我们不去占领,敌人就会去占领。”晏珣笑了笑,“报纸办得不错,我得去感谢何心隐和李贽。”

何心隐一进京鼓足了劲想跟张居正唇枪舌战,可张居正不搭理。

何心隐就想着在报纸上写文章,针对张居正的政策,引经据典地批判。

谁知针对张居正的文章,根本审核不过。

何心隐甩袖子不干,最初那段时间选择摆烂。

但他不干,有的是人愿意干。

李贽想到晏珣体贴地给钱,让自己去接妻儿……若是摆烂不配合,岂不是辜负晏大人一片好意?

再说,他向来没什么积蓄,现在全家人都在京城,花销很大。

若是辞职跑路,又得抛下妻女自己跑。

抛妻弃女这种事干得多了,不说晏珣鄙视,连李贽自己都过意不去。

于是李贽撸起袖子,披上层层马甲,一人化身一个团队给报纸供稿。

何心隐发现,自己再摆烂,就会错过办报的机会,也只好捏着鼻子跟上,写官样文章。

君臣二人小声说着这些名士的作派,默契地相视而笑,仿佛一起干了什么坏事。

放下报纸之后,隆庆皇帝神色一正:“引导舆论,也是为了保护做实事的人。朕不希望本朝有人做商鞅,每次看到弹劾你们的奏折,朕都很忧虑,怕你们因提出变革引起众怒。因而每一项变革,朕都很谨慎。”

“陛下……”晏珣惊讶又感动。

皇帝这种表达方式,比拉着臣子的手说一万遍“朕很想你”、“朕不知该怎么疼你”,都要让人感动。